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

《孟子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其中一个,其中的《万章上》章节展示了孟子对于道德、政治以及个人操守的深刻见解。下面将展示《万章上》的原文和翻译,并对其中的哲理进行分析。

原文:万章问曰:“或曰:‘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,五羊之皮,食牛,以要秦穆公。’信乎?”

译文:万章问:“有人说,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价格将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,替人养牛,以此来谋求秦穆公的录用,你相信这件事务吗?”

通过万章的提问,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百里奚的行为表示疑惑。百里奚是谁?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人物,以其聪明和才干受到重用。在此,万章质疑的是百里奚通过低贱的方式来获得地位的行为是否正当。

原文:孟子曰:“否,不然。好事者为之也。百里奚,虞人也。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,假道于虞以伐虢。宫之奇谏,百里奚不谏。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,之秦,年已七十矣,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,可谓智乎?

译文:孟子说:“不,不是这样的,这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。百里奚是虞国人。晋国人拿垂棘出的美玉和屈地产的好马,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。宫之奇劝谏虞君,百里奚没有劝阻,由于他知道虞君无法被劝阻,因此选择了离开。他到秦国时,已有七十岁,但居然不知道用养牛来求秦穆公是卑贱的行为,难道可以说他聪明吗?

在孟子的回答中,反映了他对于个人度量及公共道德的看法。孟子认为,一个贤者决不能以低的方式谋权。这不仅是对百里奚的指责,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。

原文:不可谏而不谏,可谓不智乎?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,不可谓不智也。时举于秦,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,可谓不智乎?

译文:知道无法劝阻而不去劝阻,那能说是不明智吗?知道虞君将要亡而提前离开,这不能说是不明智的。当时在秦国被选荐,知道秦穆公是个有作为的人而辅佐,难道说不明智吗?

在这些文字中,孟子对于智者的定义进行了解释。他认为,智者应懂得顺势而为,识时务而动。选择离开即是为了避祸,辅佐贤明的君主则能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。

原文: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,可传于后世,不贤而能之乎?自鬻以成其君,乡党自好者不为,而谓贤者为之乎?

译文:辅佐秦国,使秦国的君主名扬天下,并可流传后世,不贤能做到这一点吗?卖掉自己以成就君主,连一般乡党中清白的人都不肯这样做,怎样能说贤者倒肯这样干呢?

在这里,孟子进一步强调了功名利禄与道德之间的矛盾。他认为,真正的贤者应该将个人的品德与民族的兴亡联系在一起,努力追求高尚的目标,而不是选择投身于卑劣的交易。

拓展资料

通过《孟子万章上》的原文和翻译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儒家对于道德和智能的领会,还能够体会到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道德选择时的深刻教诲。百里奚的故事告诉我们,追求功名并不应以任何方式损害自身的道德操守,真正的聪明在于能够以德行来影响他人。我们应当进修孟子的聪明,明白何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价格。